云南贵金属集团是属于国企吗(云南贵金属集团靠的住吗)

贵金属T+D
2024
07/10
12:10
贵金属入门
分享
评论
云南贵金属集团是属于国企吗
是国企。
云南贵金属集团属于国念春郑仔颂企,公司全称是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公司主要从事环境

云南贵金属集团是属于国企吗

国企。
云南贵金属集团属于国念春郑仔颂企,公司全称是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公司主要从事环境治理及新能源相关材料和设备的研发、设森铅计、生产、销售及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

云南贵金属集团靠的住吗

该集团靠得住。
根据该集团对外世世公布的信息得知,云南贵金属集团是中国贵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贵金属行业的重要代表之一。云南贵金属集团以黄金、银、钨、锡搜岁肢等贵金属资源的开发雀物、加工和贸易为主要业务,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家十分让人靠得住的公司。
云南贵金属集团在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环保和安全管理等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云南贵金属集团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模型三十一 云南个旧式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

一、概 述

我国云南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是与酸性花岗岩体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锡矿,矿体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上,也有产于花岗岩外接触带的层间锡矿体,有时在接触带靠近花岗岩体的一侧有云英岩型锡矿体发育,而在远离花岗岩体的围岩里可见脉状锡矿充填围岩裂隙。

我国华南是世界上重要的锡矿产地之一,该区集中了我国 95% 以上的锡矿。矽卡岩型锡矿又是我国华南锡矿重要的矿床类型,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我国滇西南 - 桂西北地区,其中,以个旧锡矿较为典型。作为世界闻名的锡都,其锡矿资源储量居于世界第一,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个旧矿区已探明的锡储量超过 200 × 104t,Sn、Cu、Pb、Zn、W、Bi、Mo、Ga、Cd、Nb、Ta、Be、Fe、Au、Ag 等有色、稀有及贵金属矿产达 20 余种,资源总储量超过 1000 × 104t ( 庄永秋等,1996) 。

二、地 质 特 征

1. 区域地质背景

云南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地处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界部位,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三者交汇处。具体而言,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位于华南地块最西部的右江褶皱带西缘,属于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地层

矿区地层以三叠系出露最为完整,仅上统顶部缺失。中生界以前的地层只在矿区南部见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零星出露。新生界沉积则广泛分布于山间断陷盆地中。具体而言,矿区自下而上的地层分别是上二叠统龙潭组细粒碎屑岩及煤系地层、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杂色砂页岩、下三叠统永宁镇组砂泥岩、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 ( 其下部夹有基性火山岩) 、中三叠统法郎组细粒碎屑岩及一些碳酸盐岩 ( 在下部和上部分别夹有基性火山岩) 、上三叠统鸟格组和火把冲组细粒碎屑岩。中三叠统个旧组和法郎组是个旧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也是主要的赋矿层位。

( 2) 构造

在个旧地区,西南部的红河深大断裂是三江褶皱带与华南地区的构造分界线,南北向个旧断裂是区域性小江岩石圈断裂的南延部分。矿区高级次的骨干性构造按延伸方向有: 北东组、东西组、南北组和北西组。北东组构造是矿区最主要的构造,五子山复式背斜和贾沙复式向斜,呈北东 30°走向,横贯全区。除此之外,还有渣腊断裂、龙岔河断裂、轿顶山断裂、普沙河断裂、杨家田大断裂、火把冲断裂和五子山复背斜轴部断裂带等。矿区内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东区尤为明显。近东西向断裂主要有松树脚断裂、背阴山断裂、老熊洞断裂和仙人洞断裂等,与这些近东西向断裂平行的还有马松穹窿、大箐 - 阿西寨向斜、鸡心脑背斜、猪头山向斜、白龙断裂和大花山背斜。北西向的褶皱、断裂以矿区西南的陡岩 - 水塘一带较发育。矿区东部北西向断裂不甚发育,一条规模较大的北西向白沙冲断裂斜切矿区东北角。南北向断裂包括个旧断裂和甲界山断裂。个旧断裂将个旧地区分为东、西两个矿区,砂锡矿主要产于西矿区,而原生锡矿主要产于东矿区。前述 4 条东西向压扭性大断裂 ( 松树脚断裂、背阴山断裂、老熊洞断裂和仙人洞断裂) 又将该区自北而南分为马拉格、松树脚、老厂、竹林和卡房 5 个矿床 ( 图 1) ( 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4; 庄永秋等,1996) 。

图 1 中国云南个旧地区地质简图及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的分布图( 引自毛景文等,2008)

( 3) 岩浆岩

个旧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基性、酸性、碱性的岩石都有分布,其成岩时代为 76 ~ 85Ma( 程彦博等,2008a,2008b,2009) 。先后侵入于三叠系中统砂页岩及碳酸盐岩中。在个旧西区,岩浆岩大面积裸露地表,贾沙岩体由辉长岩 - 二长岩组成,而酸性岩则有龙岔河岩体和神仙水岩体。另外,西区还有碱性岩出露,岩性为碱性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而在个旧东区,岩浆岩只有少数露头分布,大多隐伏于地下 200 ~1000m 深处,主要由北边的马松岩体和南边的老卡岩体组成,这两个岩体的岩性均为花岗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 1) 亚型及其地质特征

个旧矿田的砂锡矿 ( 已基本采完) 主要分布在原生矿床附近的岩溶盆地、山坡和侵蚀阶地,探明锡储量占矿田锡储量的 45% ( 庄永秋等,1996) 。而原生锡 ( 铜) 多金属矿床可分为花岗岩接触带矽卡岩型、层间氧化矿型、云英岩型、电气石细脉带型和卡房铜 ( 锡) 矿型。各亚型基本特征见表 1,各矿床典型剖面见图 2。

表 1 中国云南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亚型特征

( 2) 成矿阶段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可划分为 4 个成矿阶段: ①硅酸盐阶段,该阶段主要形成一套矽卡岩建造,虽有一定成矿作用,但不具工业价值,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本阶段成矿温度较高,为 350 ~500℃ ; ②氧化物阶段,主要局限于分异演化强烈的晚期岩体顶部,由于富氟硼及钾钠的高温气液的交代作用,使黑云母花岗岩钠化、钾化及云英岩化。仅在局部见黑钨矿、白钨矿、绿柱石、锡石或少量铌钽矿化,绿柱石均一温度为 335℃,石英为 329℃; ③硫化物阶段,这是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最主要的成矿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即毒砂 - 磁黄铁矿 - 黄铜矿 - 铁闪锌矿阶段和黄铁矿 -方铅矿 - 闪锌矿阶段,第一亚阶段的包裹体温度为 220 ~470℃,第二亚阶段锡石的爆裂温度有两组,分别为 300 ~370℃和 275 ~290℃; ④碳酸盐阶段,本阶段出现大量的碳酸盐,矿化较差,无中 - 大规模矿床,石英 - 方解石 - 黄铁矿脉中方解石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80 ~ 190℃,锡石爆裂温度为290℃ ( 汪志芬,1983; 庄永秋等,1996) 。

世界上大多数原生的锡矿化都与黑云母花岗岩有关,个旧花岗岩不同岩体锡含量分别高出世界花岗岩平均值 2. 3 ~7. 3 倍,且由于矿体与岩体密切的时空关系,普遍认为锡主要来源于个旧重熔型花岗岩 ( 彭程电,1985; 王新光等,1992; 庄永秋等,1996) 。

花岗岩体平均含铜 15. 6 ×10- 6,围岩中三叠系卡房段碳酸盐岩地层和马拉格段碳酸盐岩地层分别含铜 20 ×10- 6和 19 ×10- 6,而卡房段的碱性玄武岩含铜高达 500 × 10- 6( 彭张翔,1992) 。所以,碱性玄武岩中的铜含量分别高出花岗岩体、卡房段碳酸盐岩地层以及马拉格段碳酸盐岩地层的 32 倍、25 倍以及 25 倍。由此可见,卡房段内的碱性玄武岩是铜的矿源层,为成矿提供主要的物质来源。

图 2 中国云南个旧地区主要矿床 ( 马拉格、老厂、松树脚和卡房) 的代表性剖面图( 引自毛景文等,2008)

( 3)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特征

在个旧地区,花岗岩为一个复式岩体,通常认为等粒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都与成矿关系密切( 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4; 赵一鸣等,1987) 。个旧花岗岩系列的硅质含量较高,酸性程度随着花岗岩的分异演化而递进。个旧花岗岩成矿性有一个特点: 很宽酸性范围内的花岗岩都能成矿,纵然是酸性程度较低的龙岔河岩体,在其周围也有一些小型的锡矿分布。个旧花岗岩系列的各个岩体,全都具有高的总碱度。K2O + Na2O 含量值的范围在 8. 08% ~ 8. 85% 之间; 且都具有 K2O含量大于 Na2O 的特征,K2O / Na2O 值分布在 1. 14 ~ 1. 83 之间 ( 庄永秋等,1996) 。斑状花岗岩的 F含量为0. 16% ~0. 2%,等粒花岗岩的 F 含量为0. 39% ( 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4) ,F 含量的增加与 Sn 元素的富集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且由于 F 与 Sn 存在着地球化学上的亲和性,F含量的多少可以作为一种 Sn 矿化程度的指示剂。岩石化学、(87Sr /86Sr)i值、εNd值显示 ( 王新光等,1992; 伍勤生等,1984) ,个旧含锡花岗岩的源岩物质主要是地壳物质,应当是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即地壳重熔的 S 型花岗岩。矿区内岩浆作用发生的时限基本可以限定在 76 ~85Ma 之间 ( 程彦博等,2008a,2008b,2009) 。总之,个旧地区花岗岩类的岩石化学具有国内外含锡花岗岩的共同特点,即高硅、富碱和富含挥发分。

( 4) 成矿时代

成矿时代相对集中。杨宗喜等 ( 2008) 测得与老卡岩体相关的卡房矽卡岩铜 ( 锡) 矿中辉钼矿的 Re - Os 等时线年龄为 ( 83. 4 ±2. 1) Ma,而老厂细脉带型锡矿的白云母40Ar -39Ar 年龄为 ( 82. 74± 0. 68) Ma ( 杨宗喜等,2009) 。说明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的成矿事件发生在 83Ma 左右。

三、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1. 矿床成因

在白垩纪早期 ( 约 135Ma 左右) ,由于太平洋板块沿平行于欧亚大陆的边缘走滑,引致大陆岩石圈发生大规模伸展,在滇东南 - 桂西北地区形成了大量白垩纪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侵位及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化系统,个旧锡 ( 铜) 多金属矿田即形成于这样的地质背景下 ( 毛景文等,2008; 杨宗喜等,2008) 。个旧地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均属地壳重熔的 S 型花岗岩,而且这些岩浆经历了强烈的分异演化作用,具有明显的高硅富碱多挥发组分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含锡花岗岩类。在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晚期,含矿流体不断富集于岩体的顶部,锡元素在含矿热液中与 OH-、Cl-和 F-结合,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云英岩型矿化首先发生,通常出现在等粒花岗岩或斑状花岗岩的突起部位。与此同时,在接触带部位,岩浆 - 流体与碳酸盐岩和三叠纪玄武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 ( 包括钙质矽卡岩和镁质矽卡岩) 。尽管在矽卡岩阶段有钨锡铋矿化,但主要矿化出现在退化蚀变阶段。含矿热液沿着断裂系统运移至层间滑脱带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属元素从含矿流体中析出,形成似层状矿体,同时伴随着围岩的硅化 ( 贾润幸等,2005; 毛景文等,2008) 。由于岩浆热液高密度、中高盐度的特点,以及玄武岩本身富铜的特点,当岩浆期后热液在构造应力、压力梯度以及温度梯度等驱动力作用下,运移至玄武岩地层中时,活化、萃取了玄武岩中的金属元素,形成含矿热液。含矿热液充填到断裂裂隙及层间滑脱带中,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得含矿热液中的金属元素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形成层间铜 ( 锡) 矿、脉状铜( 锡) 矿,同时伴随玄武岩金云母 - 阳起石 - 透闪石化 ( 高建国等,2004; 毛景文等,2008) 。氟和硼是典型与钨锡矿化有关的主要矿化剂,而且迁移能力强并可携带成矿元素向远离接触带方向运动。因此,在远离接触带的地方出现含矿细网脉,包括石英 - 电气石脉、绿柱石 - 电气石脉、氟硼镁石 -萤石 - 锂白云母 - 电气石脉、电气石 - 长石 ( 钾长石或钠长石) 脉及电气石 - 长石钙矽卡岩脉等( 赵一鸣等,1987; 毛景文等,2008) ,成矿模式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国云南个旧地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引自毛景文等,2008)

总括说,个旧地区陆壳基底岩层锡平均含量高,有利于形成与成矿有关的富锡花岗岩。同时本区最佳成矿地段———卡房、老厂、松树脚等矿床的富锡花岗岩,又与含铜、锡等成矿元素高的中三叠统个旧组卡房段基性 ( 超基性) 火山岩发育地段重叠一致,这一方面明示不同种类的含成矿物质的岩石叠置可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另一方面更暗示从印支期至燕山期这些地段是相对稳定发育的成矿热液活动中心,这对形成大矿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本区富锡花岗岩沿同一热液活动中心侵位,在前述时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等有利成矿的围岩建造中,在构造、岩体形态有利部位,于封闭条件下,就可稳定地进行相关的成矿作用,形成不同亚型的矿床,因而矿化蚀变分带明显、规模大。成矿后,个旧断裂东部剥蚀有限,矿床保存好。个旧矿区具有典型的同位多中心成矿特点,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锡 ( 铜) 多金属矿田。

2. 找矿标志

( 1) 地质找矿标志

1) 最直接的地质找矿标志是出露地表的矿化露头和前人开采的老硐。

2) 与锡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几乎都属于中 - 浅侵位 ( 侵位深度 1 ~ 6km) ,大多为多期多阶段演化较晚阶段形成的产物或复式岩体的晚期分异相,岩体形态常为岩株、岩枝、岩凸,有的属中深成相花岗岩基边缘或顶部的岩钟、岩瘤或岩席。岩体面积一般较小,多在数平方千米。含锡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点是高硅、富碱、富含挥发分,且总体上反映 S 型花岗岩特征 ( 毕承思等,1993) 。

3) 隐伏花岗岩岩枝的盆状、槽状、岩舌和凹兜等局部形态变化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4) 矿床在空间分布上还常常出现上有砂矿,中有各类层间氧化型、细脉带型、含锡白云岩型等矿体,下有接触带矽卡岩硫化矿的空间分布规律,上、下对应明显。因此,发现其一或二,就应注意寻找其余的对应矿体 ( 彭程电,1985; 毕承思等,1993) 。

5) 碳酸盐围岩在锡矿成矿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控矿地层不仅在沉积阶段便有了锡的原始富集,而且围岩的物化性质决定着矿床的类型 ( 毕承思等,1993) 。

6) “断层加互层”、“断层加挠曲”、“断裂节理裂隙发育带加沿层滑动和剥离构造”,是层间氧化型矿体赋存的有利场所 ( 彭程电,1985; 池顺都,1991) 。

7) “上有背斜,下有突起”。即利用背斜构造控制花岗岩体相对突起的岩株来寻找接触带锡、铜、钨矿床,在四大矿床即老厂、马拉格、松树脚、卡房矿床内的岩株找矿获得成功。

8) 向斜和断裂配合找矿。如高松矿田芦塘坝矿段是由大箐 - 阿西寨向斜与北东向断裂联合控制的层间氧化矿; 龙树脚矿段产于猪头山向斜与东西向断裂相叠加的控矿构造中 ( 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4) 。

( 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1) 运用物探手段寻找控矿的隐伏花岗岩突起,虽是间接找矿,但却是一种有效的找矿手段。对个旧锡矿东区用电测深来确定花岗岩的起伏,用电测深导数法,在个旧、栗木等矿区寻找深部隐伏花岗岩体的起伏及锡矿体富集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 毕承思等,1993) 。熊光楚等 ( 1994) 认为在这种岩体上典型的物探异常模式是: 局部重力值低与低磁异常重合,在低磁异常外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局部正磁异常作环带状分带。

2) 锡石的结晶温度相当或略低于磁黄铁矿而高于黄铁矿,所以锡矿床中常伴生有磁黄铁矿; 而锡矿化又常位于磁黄铁矿化蚀变带的顶部或外侧,锡还可以类质同象进入磁铁矿、钙铝榴石中,这种含锡矽卡岩带具有磁性。因此,用磁法找有磁性的矽卡岩、磁黄铁矿和磁铁矿,间接找锡可以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在南丹大厂锡矿的找矿工作中,磁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 毕承思等,1993; 池顺都,1991) 。

3) 航磁异常研究表明,凡与锡矿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体一般不具磁性或具弱磁性。当其出露地表或埋藏不深时,普遍具有环状 ( 有的呈半环状异常) 航磁异常标志,据此可预测隐伏花岗岩体,寻找隐伏锡矿床 ( 毕承思等,1993) 。

4) 硫化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如果硫化物没有被大规模氧化时,硫化物在矿体中大量存在,这时电法在找寻锡石 - 硫化物矿体时是有效的 ( 熊光楚等,1994; 池顺都,1991) 。

5) 如果能克服地形坡度等因素影响的话,用瞬变电磁法来寻找一定深度地质构造及层间矿体是有效的 ( 童祥,2003) 。

( 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1) 锡石重砂异常或以锡为主的综合化探异常 ( 以 Sn、F、Li 为主或 Sn、Cu、Pb、Zn 加 F、B 组合为主的异常) 一般是首要的化探找锡标志 ( 毕承思等,1993) 。

2) 个旧锡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应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十分有效。在开展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时,以裂隙填充物或蚀变岩为取样介质,可增强矿化异常强度。利用该方法成功预测并找到大箐东深部隐伏层间氧化锡矿床,证实此方法对寻找个旧矿区巨厚水平覆盖层下的隐伏矿床是有效的 ( 童祥,2003) 。熊光楚等 ( 1994) 也曾提出,在矿田中寻找浅部锡多金属矿床的有效方法是: 首先用联合剖面法追索及圈定断裂带,然后进行裂隙采样,作化探原生晕测量,最后再打钻验证。

( 杨宗喜)

南岭地区贵金属成矿规律

一、贵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理分析

(一)金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金矿床及与金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10种主要成因类型:①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②火山岩型金矿床;③斑岩型金矿床;④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⑤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⑥变质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⑦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床;⑧砂金矿床;⑨红土型金矿床;⑩铁帽型金矿床。

(二)银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原则,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银矿床及与银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8种主要成因类型:斑岩型、接触交代型、高中温热液型、中低温热液型、火山热液型、同生沉积型、沉积改造型、表生型等。

(1)斑岩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分布于赣南武夷山西坡岩背、凤凰岽、粤东莲花山、西岭等。围岩为侏罗纪火山岩及上古生界,成矿岩体为燕山早期花岗斑岩,呈Sn、W-Cu、Pb、Zn-Ag矿化组合,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上,似层状、透镜状,围岩蚀变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常以伴生和含银矿床出现,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

(2)接触交代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粤中、桂西、桂东和滇东南等地。如焦里、宝山、坪头岭、金子坳、船肚、东坡、瑶岗仙、香花岭、大义山、大厂拉么和佛子冲等地。一般都沿构造岩浆带分布,赋矿地层大多为上古生界D2—P1,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或含钙的碎屑岩,成矿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至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大多受NE向褶皱断裂控制,在区域性多组断裂构造和不同类型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对成矿极为有利。矿体多在花岗岩类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形成,呈透镜状、似层状、扁豆状,部分为脉状。主要有用元素组合:W、Sn-Pb、Zn-Cu(Au)-Ag(伴生),Ag-Pb、Zn-Cu,Sn-W-Bi-Be-Ag(含Ag),W-Mo-Bi-Cu-Ag(含Ag),Pb、Zn-Ag(共生或伴生)等。矿石中银可以构成独立银矿物或含银矿物;银的储量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部分银矿床可达中型规模,如拉么、焦里、宝山、佛子冲等。

(3)高中温热液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桂北和滇东南等地,主要为大脉型或细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过去统称为石英脉型。近年发现这些矿床或矿段中银含量达共生甚至独立银矿床要求,它们多数沿构造-岩浆带内外带分布,赋矿围岩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主要与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成矿主要是燕山早期第一阶段到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其中铅、锌、银主要成矿期是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到燕山晚期,少数属雪峰期和印支期。如西华山、漂塘、茅坪、大吉山、黄沙、锯板坑、石人嶂、红岭、梅子窝、东坡、大义山、瑶岗仙、珊瑚、芒场大山、武鸣两江、个旧卡房等矿床。

银在各类成矿元素组合矿床中,呈共生矿、伴生矿或其他含银矿产出,矿体局部地段银品位可达独立银矿要求。银储量规模一般为中型。

(4)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本类矿床是南岭地区银矿床的最主要类型之一。全区都有分布,如:蛤湖、柳木坑、赤坑、大兴山、长岗岭、厚婆坳、银屎、田东、宝山、黄沙坪、铜山岭、香花岭、芒场、马鞍山、老厂、凤凰山、金山、中苏、虾洞和下厂等。分布于不同构造单元,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区为主,隆起区次之。赋矿围岩从震旦系—三叠系。成矿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部分与加里期或印支期的花岗岩类有关,控矿构造以EW向和NNE向及NW向断裂为主。矿体以脉状为主,部分为透镜状。主要成矿元素有Pb、Zn、Ag、Au、w等。以Pb、Zn为主的矿床伴生Ag、Cu、As、W、Cd;独立银矿床,往往伴生Pb、Zn、Cu、Sn,个别伴生Au(如张公岭、金山、大兴山、长岗岭等);钨矿则属单一白钨矿(如一六矿区等)。

(5)火山热液型矿床

该类典型的矿床仅在粤东地区发现。侏罗系下统金鸡组碳质页岩底部为安山岩,银锑矿的含矿围岩为爆发角砾岩-英安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流纹岩-斑杂角砾熔岩(钟丘洋)和熔结凝灰岩-凝灰角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宝山)等。矿化主要元素组合分为Ag-Sb,Pb、Zn、Cu、Ag和Sn、Pb、Zn、Ag等,银、锑组合中,银品位富,其他组分为伴生或含银。银储量大、中、小型都有。

(6)同生沉积矿床

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粤北坳陷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内,如杨柳塘、天子岭等铅锌银矿床。受NE向古构造断陷带控制,矿区可见大量同生沉积构造特征。赋矿层位为泥盆—石炭系,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结构常保留层纹状、浸染状及生物残余结构,主要元素为Pb、Zn、Ag,伴生有菱铁矿、辉锑矿等。属中小型共(伴)生银矿床。

(7)沉积改造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是最具工业价值的银矿床之一。主要分布于隆起区边缘,即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带,多为碳酸盐台地沉积。如凡口、曼家寨等铅锌银矿床或锑、银矿床。另一亚类为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如白牛厂银、铅锌和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等,矿床形成除保留沉积特点外,出现大量岩浆热液成矿特征。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少数脉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Cu-Pb-Zn-Ag、Pb-Zn-Ag、Pb-Zn-Sb-Ag。银品位富,达独立和共生银矿要求。银储量主要为大、中型矿床。这类矿床中的凡口银、铅、锌矿和白牛厂锡、铅、锌、银矿的成因,尚有不同认识。

(8)表生型矿床

经地表风化作用改造富集成矿的有关银矿床。原生矿床与表生矿床受到同一构造控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W-Sn(禾尚田)、Mn-Pb、Zn(小带)、Mn-Ag(凤凰山氧化带)、Sn-Pb、Zn-Ag(虾洞、龙树脚)等,银品位贫富都有,银储量规模多为中、小型。

(三)成矿机理分析

1.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富集机理

在20世纪90年代找金热潮中,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本次研究与相关观点颇多,根据野外调查总结,认为区内金矿调查评价工作中应重视金矿构造控矿分析,特别是与金矿有关的构造破裂、流体流动与矿质聚集机理问题(韦昌山等,1996),这涉及矿质富集机制和找矿方向等问题。在广东河台金矿,湖南铲子坪金矿、大坪金矿、沈家垭金矿、仙人岩金矿等,多见到逆冲或低缓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内,存在早期石英脉韧性变形叠加富集成矿、石英脉再破碎赋矿、可拼合角砾群、垂直与平缓网脉组合等,很多含矿破碎带旁侧内有稍晚期形成的透镜体,其侧伏向指示着主构造带运动方向,其构造-流体-成矿机理可以利用“断层阀-地震泵”模式来解释。在水口山矿田,构造破碎带(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生成的裂隙及石英脉体,其含金性具有较大差异,相关的找矿标志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减压带和硅化岩带;在大坪-铲子坪金矿区,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与区域片理交切的剪切带内,剪切带以外的大量蚀变带仅具金矿化或无矿化;而含金矿体主要为早期构造岩强烈硅化所致的硅化岩,富金的灰白色硅化岩往往具有韧性变形现象,亦可见黄铁矿破碎和具压力影,弱应变域残存的石英近似糖粒状,晚期又有裂隙网脉体即乳白色硅化岩叠加(曹进良,2000;陈明扬,1996),表明硅化体成生后,经历了脆→韧性转换和韧→脆性转换。类似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也见于锡矿山锑矿。

2.“红土型”金矿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因

“红土型”金矿是一种表生型金矿床,但并不完全是由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风化而成。区内“红土型”金矿发育,主要见于桂西、湘南、粤北、赣西等地,该类型金矿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品位较低、暴露地表易采选、找矿标志明显、见效快等特点,本身既可成为矿床,同时也可作为寻找其他类型金属矿床的指示物,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综合找矿方法应予以重视。

湘南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水口山矿田仙人岩、坪宝矿田大坊矿区为代表,其成矿条件可概括为:“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的成矿必备条件(刘正桃,2000),其中以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硅质白云岩、微石英岩等古热泉沉积含金建造,下二叠统当冲组热水沉积硅质岩、钙硅泥质页岩等含金建造层成矿较为有利,其中以水口山地区、桂阳北部洋市至郴县许家洞地区、坪宝等地区,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有望地段。

在仙人岩金矿区,主推覆断层带以强硅化为特色,组成硅化角砾带,其断层泥及角砾带经风化淋滤形成含金黑土夹角砾型金矿床,在断裂交汇部位和倒转背斜与区域性推覆滑脱构造相交切部位,往往控制厚大富金矿体的产出。而热泉“硅帽”带一般呈NNE向和SN向线性展布,互不相连,成群成带分布,形成陡峭山脊和孤立的山包。单个“硅帽”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状、圆状、长条状;在剖面上多呈向上分支的锥体状和圆筒状、不规则的树枝状。“硅帽”带大致分为两类,硅化角砾岩体(带),即早期与推覆构造有关的硅化角砾岩体(带)和晚期热泉活动形成的硅华、泉胶等“硅帽”。不同时期形成的黑土型金矿和“硅帽”带含矿性不同。

湘南红土型金矿受基底断裂控制,呈带状分布,具有风化剖面厚度小、成熟度偏低、对矿源体类型及含Au性依赖强、含矿层单一且厚度较小的特点。金的次生富集与黄铁矿的氧化及褐铁矿的吸附密切相关(曾志方等,2002)。

广西“红土型”金矿分为7类,包括碳酸盐岩类、火山岩类、蚀变构造岩类、细碎屑岩类、基-超基性岩类、矽卡岩类、热水沉积岩类和古砂砾岩类等,以前3类较发育,金矿产出受矿源体、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控制。

赣西地区“红土型”金矿主要分布于袁水坳陷,具有“3个有利赋矿层位、3个有利赋矿岩性和3种有利元素组合”特点(陈大经,2001)。其中萍乐坳陷带中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母岩风化有关形成的红土区是寻找“红土型”金矿最有利的地区。

3.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银矿产出特征

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的银矿主要产于粤西和粤西北地区,如连南必坑银矿、云安高枨银矿和高明叠平银矿等。该类银矿往往与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共生。

高枨银矿围岩为蚀变花岗岩,矿体明显受近E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构造带产状为170°∠71°,紧靠顶板发育宽约15cm角砾岩带,角砾为硅化岩,其中含有细-粉状黄铁矿,角砾外形圆滑,长轴平行构造面。带内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断面不规则。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菱锌矿、菱锰矿,方铅矿呈胶状团块状产出。矿区内蚀变矿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硅化黄铁矿化阶段;②碳酸盐化阶段,主要为菱锰矿化;③硅化、黄铁矿化(呈细脉状产出)铅锌矿化阶段。其中早期的①阶段黄铁矿较自形,呈块状、团块状;②阶段为菱锰矿阶段,其内分布有浸染状黄铁矿;③阶段为石英细脉(含硫化物阶段)。钻孔岩心观察表明构造带深部铅锌矿化加强,菱锰矿明显减少。银矿体延入白垩系砾岩中仍有矿化显示,品位分别为Ag270g/t,Pb0.056%,Zn0.052%,反映成矿作用为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早期。

连南必坑银矿为NE向异常带近SN向含矿硅化破碎带,矿(化)带多沿层间破碎带产出,V2矿体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为主,V5矿体岩矿鉴定发现有黄铜矿、蓝黝铜矿弱矿化,显示其原生矿为铜银矿化体的特征。矿石稀土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具有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结合微量元素含量,推断早期可能具有海底火山作用,晚期具岩浆热液叠加。

4.邻区滇黔桂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和蚀变作用类型

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是一种成因独特,储量和经济意义巨大的矿床类型。邻区滇黔桂以及区内湘中坳陷西北缘、粤中坳陷等地该类型矿床蕴藏量丰富。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具有一套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包括黄铁矿、重晶石、辉锑矿、雄黄、雌黄、毒砂、辰砂和少量重金属硫化物如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白铁矿等。

结合前人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介质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介质水穿过盆地内地层和建造水混合循环,溶滤了其中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运移明显与盆地内大规模构造-热事件(岩浆事件)过程相关,成矿经历了流体的混合、冷却、氧化作用。

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集中分布在右江裂谷盆地之中,处于NE向南盘江断裂带和NW向右江断裂带所夹持地段,略呈三角形,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边缘与华南褶皱系右江印支褶皱带交接部位,区内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零星分布,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南盘江断裂西北部为台地相区,主要分布有二叠—三叠系地层,除北部边缘下、上二叠系之间有峨眉山玄武岩出露,上二叠系下部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外,大面积分布的是碳酸盐岩;南盘江断裂东南部为海槽碎屑岩相区,三叠系地层以碎屑岩相为主,夹含碳酸盐岩。碎屑沉积韵律发育,可观察到鲍玛序列、槽模、同生滑移-滑塌堆积、包卷层理等浊流沉积结构,是区域内主要的含金岩系。区内已发现系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除贵州紫木凼、戈塘、烂泥沟和广西金牙、高龙等大型金矿外,云南富宁革档、罗平鲁布格等也发现了类似金矿床,表明了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区和找矿远景区。

对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区北侧广泛分布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和区内发育的三叠系深水和半深水盆地浊流沉积。

区域上没有岩浆岩,但根据区域重力资料认为该区深部存在两个隐伏的花岗岩带,一是兴仁-南丹隐伏花岗岩带,一是隆林-巴马隐伏花岗岩带,但它们与区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在成因上的联系如何,尚有待研究。

本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蚀变作用不是很强,分带也不明显,交代溶蚀不发育,因而在宏观上较难划分围岩、矿化围岩、矿体之间的确切界线。但是,其基本的围岩蚀变类型是可以确定的,主要有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碳酸盐化。

硅化至少可以区分出3期,即成矿早期的硅化,形成隐粒和微粒状石英,在板其、戈塘金矿表现突出;主成矿期硅化,多形成细小网脉状石英,该期石英突出特征是表面干净和透明度好,常常与白云石、毒砂、黄铁矿相伴生;成矿晚期的硅化,形成粗大干净的石英脉或梳状石英,其中多含有粗粒自形黄铁矿,并见黄铜矿、闪锌矿、白铁矿,同时还有白云石-石英脉。

泥化作用是金矿化重要的蚀变作用之一,主要形成伊利石和地开石,各矿床中均普遍发育,从分析结果看,泥化作用越强,粘土矿物含量越高,金的含量也越高,表明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化皆发生于成矿晚期,形成方解石为主和少量白云石。

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形成一般可以划分成4个矿化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毒砂-黄铁矿-伊利石-石英阶段,多金属-地开石或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矿化晚期阶段,成矿期一般划分成两期:热液期和表生期。

5.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的金银矿床形成机制

主要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三叠系碳酸盐岩接触带中,成矿作用多与燕山期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其形成时代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一致(140±5Ma),代表性矿床有:鸡笼山、封三洞、李家湾、鸡冠嘴等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构成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成矿关系

钨、锡矿床是成矿专属性很强的一类矿床,与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钨、锡、铌、钽矿床与燕山早期壳源型花岗岩有密切成因联系,而铜(铁)、铅、锌等矿床则与壳幔混源型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属受断裂带控制的浅成花岗岩类。程裕淇、陈毓川等(1979)提出了“与壳幔混源型的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铅、锌、硫(银、铜、汞、锑)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和与壳源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钨、锡、铜、铅、锌、锑、汞、银(钼、铀)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南岭各地区矿化种类不同,总体上赣南地区主要为钨矿化,桂北地区的西部南丹河池地区以锡、铅、锌、锑矿化为主,东部则主要为铅、锌,湘南粤北地区钨、锡、铅、锌都重要,而粤东和滇东南地区以锡为主,滇东南则以铅、锌为主。银与钨、锡、(铅、锌)矿的关系也随地区和矿化时代等不同而有差别。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于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演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有关。

南岭地区贵金属矿床与钨、锡、铅锌矿床有十分明显的亲缘关系,主要表现在:

1.金矿与钨锡矿的关系

随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赣南地区发现了一批原生金矿床(点)。截至目前,研究区内共发现岩金矿床(点)50余处,分布在兴国-瑞金、上犹-信丰、三南(定南、龙南和全南)-寻乌等地区,主要集中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

本次研究表明,赣南的金矿床具有以下特征:①95%的金矿床分布在前寒武系地层中,赋矿围岩地层金丰度较高,一般为地壳丰度的2~3倍(王定生,2001);②金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几乎所有金矿床(点)附近的岩浆岩金的丰度比较高;③构造对金矿床控制明显,几乎所有金银矿床的空间分布直接受断裂构造的控制;④金银矿床主要分布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钨锡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现象。虽然部分研究者认识到该区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可能存在某些成因联系,但没有把钨锡矿床和金矿床作为一个成矿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问题。虽然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共存,但它们在成矿时间上是否同步,是由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形成的还是同期成矿岩浆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2)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问题。即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岩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出的构造背景等,需要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并总结其规律,与钨锡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该区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及其成矿模式问题。

2.银矿化与钨、锡、铅锌矿化时间关系

研究区内钨、锡(铅、锌)的成矿时代可分为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5个成矿期,其中,燕山期又可分为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燕山期为区内最主要的成矿期。不同成矿期次有不同的矿床类型组合。银矿随不同期次和不同类型的钨、锡、铅锌矿的产出而产出,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矿化特征。

赣南地区以钨、(锡)矿化作用为主,形成于170~104Ma,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整个矿化作用可分为5~7个阶段,银矿化从早期钨矿化时开始,终止于最末的碳酸盐化阶段以前,但主要在第Ⅲ或第Ⅴ阶段,形成成因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不同的一个矿床系列,包括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这一钨、(锡)、银矿床系列是在同一岩浆-热液演化作用下不同温压成矿条件下的系列产物。银与钨在同一矿床中的不同矿化阶段富集,富集高峰期银晚于钨,因而空间上钨含量高时银含量不高,银含量在高中温-中低温阶段增强时,钨的含量已降低。

湘南区钨、锡、铅、锌矿床密集产出,成因类型从接触交代型到中低温热液型都有。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关系密切。已知矿床大多定位于高侵位的小岩体接触带或旁侧围岩中。钨矿成矿作用多限于高温热液阶段,锡成矿时间稍晚于钨,以高中温热液为主。铅、锌、银成矿时间较晚,以中-低温热液阶段为主。锡矿化作用开始时银富集增强,而到铅锌大量富集时,锡已为强弩之末而银则富集强度增大。总体上,成矿作用的时间顺序为钨→锡(铜、银)→铅、锌、银。

大厂矿田(矿床)为与燕山晚期浅成花岗岩(Rb-Sr年龄为99±6Ma~115±3Ma。陈毓川等,1993)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银、锑、砷、汞成矿亚系列,其成矿作用可分成5个阶段。银矿主要形成于锡、银、硫化物-硫盐-碳酸盐成矿的第二成矿阶段。

滇东南地区钨、锡、铅、锌、银矿床都沿3个燕山期花岗岩基上突起的小岩体附近分布。由于该区亲硫锡矿床系列发育,铅、锌、银主要在硫化物阶段沉淀成矿,成矿温度范围个旧为260~350℃,白牛厂为108~31℃(於崇文,1987)。总的看来,银与钨、锡成矿时代相同,但成矿时间晚于钨,稍晚于锡,略早于铅锌,而结束于碳酸盐阶段前。

钨、锡为主的矿化作用,凡从高温到低温多期次发育者其伴生的银矿化明显,而单期次者银的矿化很差或没有。

3.银矿化与钨、锡矿床空间关系

南岭地区银矿化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常“形影不离”相伴随产出,且往往呈现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由高温→中低温矿床演化的特征。如滇东南个旧成矿区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W、Mo、Bi→Cu、Sn→Sn、Zn、Ag→Pb、Zn、Ag递变的矿床系列;桂西大厂矿田也以笼箱盖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Co、Zn、Ag(矽卡岩成矿期)→Sn、Zn、Pb、Ag、Sb(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期)→W、Sb(钨、锑成矿期)的分带现象。大型独立银矿床深部常伴生或含锡。如潮州市厚婆拗银、锡、铅、锌矿,银是大型矿床,锡、铅锌均达中型规模;白牛厂银矿床深部与银伴生的锡也达工业品位。这反映了热效应的温度递降矿床分带专属性的关系,在南岭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与具体矿床定位机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从,因地而异,故在同一区(带)中出现多种矿床组合形式,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如粤东地区钨、银矿床空间分布于永梅惠坳陷带,特别集中于北部梅县坳陷内,产于加里东褶皱断裂-岩浆带,受燕山第3期复式花岗岩体控制。锡、银矿床则受莲花山、潮州-普宁海丰深断裂控制。铅、锌、银矿床又相对集中于莲花山断裂-岩浆带上及其附近。而铜、铅、锌、银,银、锑,金、银矿床空间分布主要受火山岩盆地及EW向断裂控制。又如桂东南地区沿云开隆起边缘,从廉江庞西洞-金山-中苏-望天洞、石科-夏郢-龙水-张公岭等一带的金银矿床,明显受到博白-岑溪深断裂和深源同熔型的花岗岩浆活动控制。

本区的钨、锡与银的成矿作用在空间关系上,有“同生共体”和“同生异体”的重叠过渡关系。如瑶岗仙钨银矿床,由多期多阶段成矿重叠,各期次岩浆活动都经历气成高温热液到中低温热液,形成多种类型的钨、锡、铜、钼、铅、锌等多矿种共生和钨、锡“同生异体”的银矿床。但总体上从岩体向外或由深至浅,由含银、钨、锡矿床过渡为银、铅、锌矿床。例如,瑶岗仙501号矿脉由标高950m→820m→110m,银的平均品位由57.6g/t→118.5g/t→180g/t,反映银矿产出类型由伴生银矿床→共生银矿床→独立银矿床的演化规律。赣南及湘南地区钨银矿床中,成矿元素出现分带和不分带两种:①钨(锡)、银共生的矿床均出现钨、银分带,其中,含银石英脉型钨矿和中温热液钨银矿床,一般出现逆向垂直分带,钨富集在中上部,银在下部;矽卡岩型银钨矿,一般出现顺向分带,钨矿体在下,银矿体在上。这种分带有时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出现钨矿体和银矿体的平行式或鱼贯式分带。②铅、银共生的矿床一般不出现分带或分带现象甚不明显。粤东地区银与钨、锡矿在垂直分带上,也具明显规律性:一般钨、锡成矿均具多期多阶段的逆向分带特点,钨、锡矿化多集中于矿体中上部,往下多金属硫化物递增,即一般矿体中上部为钨、锡矿,下部递变为铅、锌、铜、银矿体。如潮州厚婆坳矿区呈现上部为锡,下部为铅、锌、银;官坑矿区上钨、(锡),下铜、银的分带现象。

4.银矿化与钨锡矿化的相关性和与成矿花岗岩类型的关系

1)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银矿床,银多与金及多金属矿伴生或共生,与钨、锡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是Ni、Co、Cu、Mo、Ag等元素含量较高,与同熔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或近似。如庞西洞、金山、张公岭等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前缘元素为Sr-Mn-Ni-Co,矿中元素为Cu-Ag-Pb-As-Zn-Au,矿尾元素为Sb-Mo。这类深源同熔型花岗岩多沿博白-岑溪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侵入,岩体一般含Ag较高,可形成独立(或共生)银矿床。湘南、粤东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成矿作用,主要见于坳陷区及其边缘,以燕山期第二阶段中酸性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铅、锌、银矿床为主,常伴生有铜、锡、钨的成矿作用。

2)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表现在隆起区,以燕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钨矿床为主的矿化集中区。如赣南隆起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形成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包括含W、Sn的金银矿床)。隆、拗边缘则形成以钨、锡为主,伴生铜、铅、锌、银矿床的成矿区(带)。郴州地区处于隆、拗边缘,花岗岩浆活动从燕山早期延续至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经历以钨为主→以钨、锡为主→以铅、锌、银为主的成矿阶段,多次成矿高峰重叠,形成柿竹园、红旗岭、瑶岗仙、大吉岭、东坡矿等众多大型矿床。

3)花岗岩浆多次侵入,多次成矿也是南岭成矿作用的又一特点。例如瑶岗仙复式花岗岩体有4次侵入和4次成矿作用,岩体规模从早到晚,由大变小,以前3次成矿作用为主,各次侵入都伴有金属矿化。第一至第三次金属硫化物逐渐增强,由南东向北西侵入,形成钨银矿化→铅、锌、银矿化分带。又如个旧矿田,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出露的西区有贾沙辉长-二长岩体、龙岔河斑状黑云花岗岩、白云山碱性正长岩及长岭岗霞石正长岩等岩体,围绕龙岔河杂岩体外缘有众多的含银铅和锡、铅矿点。东区为隐伏复式黑云母花岗岩基,埋深200~1000m,仅在白沙冲、北炮台、白沙坡等处有小面积出露,隐伏岩体上突部位(马松、老卡一带)均有工业锡、铅、锌、银矿化。

云南瑞发豫光银贵金属如何 实力咋样

瑞发豫光很不错的平台 是云南的 实力雄厚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一外汇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